从饱受非议到逐步被认可,期指的发展并没那么顺利,不过它现在在欧美成熟市场已经得到了承认,成为了市场的基础架构之一。
第一阶段 惨遭质疑
股指期货遭受的第一次比较大的质疑,发生于1987年10月19日的美国股市大崩盘时期,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的星期一”。当天内,道琼斯指数下跌508点,跌幅达22.6%,整个市值损失高达5030亿美元,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其中,标普500指数期货在12月合约暴跌80.75点,跌幅高达28.6%,最终以201.5点惨淡收盘。这使得人们对衍生品的市场不再信任,市场中出现了很多对股指期货功能的质疑声。
第二阶段 美联储为之正名
在1987年股灾发生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次年5月在听证会上发表了一场演说,其向大家介绍了股指期货的许多正面作用,其中包括它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作用等。关于股指期货经济作用的争论在格林斯潘的这场演说后得到了一个终结,他对股指期货控制风险、发现价值的肯定,影响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看法。
具体来说,格林斯潘认为衍生品市场能给使用者提供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因为衍生工具能够在资产组合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能够利用其进行套期保值,从而能以快速度和低成本来调节头寸。
此外,期货的价格发现作用也十分重要。与现货市场相比,期货市场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速度会更加快,这是因为期货市场中调节组合头寸的成本非常低,从而能实现迅速建仓。大家可不能认为现货价格的变动是源于期货价格的变动哦。
第三阶段 标准化风险管理工具
此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米勒于1991年再次为股指期货做了正名。其所领导的独立工作小组,在做了一系列调查后发现1987年和1929年股灾的发生原因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股票市场自身以及宏观经济的问题。这个调查结果同时也就为股指期货市场洗了白:股指期货并不是导致股灾发生的罪魁祸首。
此外,莫顿·米勒还表示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有着透明度高、流动性好、信用风险低、监管严格等方面的优势。
第四阶段 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于股指期货的质疑在逐渐消失,并且之后发生的一些事还让人们看到了期指的的优势。
例如,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均暂停交易了一周。在9月17日恢复交易之后,与股票市场成交数量惨淡的状况相比,股指期货的交易量与持仓量却都有着大幅度的增长。这也能反映出市场对股指期货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认可,以及对风险管理工具的强烈需求。
此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期间,股指期货所发挥的避险功能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008年9月15日,芝加哥期货市场迷你标普500指数期货主力合约交易量从前日的256万手大幅增长至399万手,三日后该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更是达到了601万手,大约承受了3,600亿美元的抛盘。这也就表明,在股市崩盘下跌状况出现时,股指期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股市抛压,并起到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